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掀起学习北京航天飞控中心青年科技人才群体先进事迹热潮 天天观焦点
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1756期】
“以梦想为翼、以奋斗为梯,牵引神舟飞天、领航嫦娥奔月、操控天问探火……”新春伊始,一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先进事迹宣传片在朋友圈里刷屏,作为逐梦星辰大海的同行人,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科技工作者们深感事业的荣耀,在他们看来,印刻着“中国航天”字眼的工作服都更显荣光。
这几天,以“北京明白”为代表的飞控青年团队成为大家口中热议的榜样。他们都说,“这是我们可学、可做、可追、可及的典型!”
(资料图片)
彼此感同身受,心中涌动共鸣。聆听北京飞控中心代表成员的深情讲述,有人默默低下头抹眼泪、有人悄悄在本子上记下新的目标、有人陷入沉思回想奋斗的点点滴滴……真挚的情感、生动的事例、朴实的语言,这群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青年人用奋斗姿态描绘出航天人的新时代画像。这让记者想起中心的“两栖”发射团队,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2岁的年轻人,既能保证陆地发射任务、又能兼顾海上技术开拓,从大海到星辰,他们心细如丝反复测试、无惧风雨紧急抢修,一次次成功将卫星从海上送太空,让无数人啧啧称赞,“出手必出彩、完成必完美”。
此时,一句颁奖词最为恰当: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走进机房阵地、偏远点号,通过网络、报纸、电视学习北京飞控团队先进事迹的场景随处可见。讨论中,周军讲述起他担任智慧发射塔架首飞任务吊装指挥的心路历程,“鲍硕亲眼见证中国空间站的梦想变为现实,我亲眼见证中国首个智慧发射场开启新征程。她说‘飞控技术唯有自主创新才能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我们的智慧化发射系统同样要打破技术桎梏,实现全系统态势感知、全过程智能管控等多个突破。”
还有,“两栖”发射团队的一号指挥冯伟、心细如发的航天工匠张枫、拥有多项重要科研成果的“最强大脑”王盛玺……这些经常出现在红榜、灯箱上的芦芽逐梦人,看到北京飞控团队的先进事迹,都有太多的心声心语想要表达。
伟大寓于平凡,英雄始于普通。从中国航天事业开启的那一刻,戈壁沙漠、黄土高原、深山沟壑间,就召集起一批批心怀理想的年轻人,他们以实干、创造、斗争的精神,从艰苦岁月中走来,又朝着新的征程奔去,永不停歇。没有人能清晰地记住他们的名字,有人说他们是胡杨、骆驼刺、沙棘林、干枝梅……无论以怎样的形象来比拟,他们都坚守在航天事业的长河里,犹如点点星光,汇聚成炬,照亮璀璨星河。
曾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段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得不到结果的日子,我们把它叫做扎根。”如今,记者对他的理解更深了一层。太多的科技工作者默默坚守在各自岗位,一次次向着科技高峰发起冲刺,一次次经历复盘总结接续奋进,他们在航天征程中扎下根,走小步不停步。
向着光的方向奋力追逐!
如今,作为航天人代表的北京飞控青年团队站在了聚光灯下,簇拥着鲜花和掌声,那是他们的荣耀,更是中国航天人的荣耀。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科技工作者备受鼓舞,他们抖擞精神启新程,笃行不怠再出发!
标签: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